开创煤经合成气制烯烃新捷径,这位女科学家讲(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这样,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决定了中间体的种类及生成的速率,分子筛孔道大小、结构及其环境性质决定了最终得到什么产物。按照设想,大孔道里可以得到这样,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决定了中间体的种类及生成的速率,分子筛孔道大小、结构及其环境性质决定了最终得到什么产物。按照设想,大孔道里可以得到较大分子的产品,比如汽油;小孔道里可以得到较小分子的产品,比如乙烯、丙烯。因此,通过调变氧化物和分子筛及两者之间的匹配耦合,就有可能实现产品组成的调控,合成气制烯烃的体系也将由此拓展到制芳烃、制汽油等领域。这一成果如能成功实现工业化,将给我国的煤化工领域带来新的革命性影响。
相关研究成果于2016年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这一突破性成果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被誉为“里程碑式新进展”和“开创煤制烯烃新捷径”,入选2016 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并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获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十年磨一剑,合成气“一步”生产烯烃
潘秀莲说,这项技术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将“反应物分子的活化”与“中间体碳-碳键偶联”这两个关键步骤分开在两种活性中心上进行。首先,合成气在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上变成活泼的中间体,随后,中间体小分子在“笼子”(沸石分子筛孔道)中按照一定规则组装形成产物。
“最初我们过来看的时候,这里是一片空地,但企业非常支持,千吨级合成气直接转化制低碳烯烃工业试验装置很快拔地而起。”潘秀莲说。经过多方协力攻坚,2019年9月,单反应器一次投料成功。2020年9月完成全流程工业试验,性能指标超过了设计水平,低碳烯烃(乙烯、丙烯和丁烯)选择性达77.9%,验证了技术的先进性和可行性。从实验室发表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到完成千吨级全流程工业试验仅用了四年时间。
文章来源:《煤炭技术》 网址: http://www.mtjszz.cn/zonghexinwen/2022/0729/1158.html
上一篇:全球规模最大煤基乙醇项目9月投产,探访“煤炭
下一篇:破解燃“煤”之急的年轻人